中間人是什麼?重新認識中間人的 3個價值

也許你曾聽過「中間人」這個詞,但不太確定具體是做什麼的。簡單來說,中間人就是站在兩方之間,幫助彼此溝通、協調、建立信任的人。

也許你曾聽過「中間人」這個詞,但不太確定具體是做什麼的。簡單來說,中間人就是站在兩方之間,幫助彼此溝通、協調、建立信任的人。

那你可能會問──為什麼我們需要中間人呢?不能直接對談就好嗎?

當雙方難以「直接溝通」時,中間人就有了價值

在現實生活中,雙方不見得能馬上對齊彼此的語言、立場與期待。這時候,一位中立的第三方,往往能提供更順暢的溝通管道。

舉個大家最熟悉的例子:房仲。

買賣房屋的時候,理論上買家和賣家可以自己聯絡談價格,但實際上──很難。因為雙方立場不同、情緒不同、資訊掌握也不同,直接談判容易有摩擦,甚至談不成。

所以,雖然中間人好像只是「傳話」,但其實中間人常常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——轉譯者、緩衝者、信任建立者


中間人都做些什麼?其實不只是傳話

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,過去在管理顧問產業工作時,我既要跟企業HR溝通需求,也要跟講師對接內容設計,可以說是夾在兩邊當翻譯員、橋樑、協調者。

我常覺得這角色像極了房仲,尤其是在「談需求」和「談價格」的時候最能感受。

企業可能會說:「預算有限,希望講師可以調整內容、精簡一點時間,最好還能融入公司文化。」

而講師這邊則可能會覺得:「這種需求要加設計費啊,時間短內容又要精煉,這不是簡單的事。」

這時候,我需要做的就是雙邊轉譯,幫助彼此更理解對方的立場,也協助釐清期待、調整說法、找出雙贏的方案。


中間人最重要的軟實力是什麼?

我認為,厲害的中間人,不只是把話傳出去而已,而是會用「人話」講給對方聽,讓彼此更容易理解、接受。

以下這幾個特質,是我在工作中一直努力練習的,也是真正讓中間人「有價值」的地方:

1. 同理心

不是嘴上說「我懂」,而是能站在對方角度思考:「為什麼他會這樣想?」、「他真正在意的是什麼?」
就像薩提爾說說的,找到冰山下的那些動機,才是真的問題。

2. 溝通協調

不是說很多,而是「說對的話」。能簡化資訊,換個角度讓對方好理解,也是種溝通藝術。

3. 主動性

有時候兩邊都不說話,是因為都在等。厲害的中間人,會主動破冰、提案,幫助推動事情往前。


要讓服務更上一層樓:就多為人想一點點

真正讓人信任的中間人,不是因為你「說得多好」,而是因為你總是讓人感覺被理解、被照顧。

在我過去的工作經驗中,有一次企業突然希望調整課程方向,講師聽完有些擔憂,不確定企業是不是對他原本的設計不滿意。

當下我並沒有直接轉述企業的話,而是先跟講師聊:「他們最近遇到一些內部調整,想讓課程能更緊貼現在的痛點,也代表高層主管對這場講座的重視。」

這樣的轉譯,讓講師能安心調整、也願意投入更多心力,而企業那端也能得到實際成效。

說到底,中間人價值的核心,不是「站在中間」這個位置,而是你願意多看一點、多想一點,讓雙方走你鋪好那條通往共識的橋。


結語:中間人,不只是夾在中間,更是讓人走得更順的人

很多人會說中間人「不上不下」,好像只是多此一舉的角色,但我自己經歷過後深深覺得:

當雙方都不說話時,能說話的人就變得很重要;
當彼此不理解時,能讓人理解的人就變得很關鍵。

如果你正在扮演這樣的中間人角色,無論是工作上、生活中,都別小看自己的價值。因為那份耐心與理解,往往才是真正能推動改變的力量。

你也會有興趣的 5篇好文

每週更新文章。閱讀好書,分享好觀點。歡迎光臨讀蘇觀點,讓我們一起閱讀一起成長。

《高效原力》閱讀心得:開心工作會帶來高生產力
《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》閱讀心得:用設計思考,找出你真正想要過的生活
《你願意,人生就會值得》閱讀心得:蔡康永的情商智慧
《慢速工作力》閱讀心得:3大原則擺脫倦怠、鍛造更高成就
業務心態:歸零、突破、再歸零的成長旅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