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生4千個禮拜》閱讀心得:在有限的人生,活出自我的 4個重要選擇

書中用了人類學家霍爾對於時間的描述,「我們把時間想像為輸送帶,而每天、每星期、每一年…就像是輸送帶上的紙箱,如果我們想要感受到時間被妥善利用,當紙箱經過面前,我們就想要裝滿他。」看到這句話時,我彷彿看到眼前的輸送帶上,堆滿了各種裝到爆炸的紙箱,因為不想要浪費,所以不自覺地塞滿它。

而我忍不住問。而紙箱內的一切又是什麼呢?

這是我第二次讀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。第一次閱讀的時候,我並沒有看完,甚至對這本書的作者奧利佛‧柏克曼觀點有些抗拒,認為作者的論述有點偏激——他似乎在告訴我們:「不要努力、不要認真、更不要在意時間的掌握。」當時的我無法理解,怎麼會有人用方式看待自己的時間。

然而,再次打開這本書,可能是因為這半年裸辭的人生體驗,心態有了很大的轉變。開始能理解其中觀點,甚至被這些深刻的思考震撼。


錯看待時間的陷阱遊戲:你永遠不可能做得夠多

在「時間」這個概念出現前,人們以工作導向的方式生活,太陽出來就工作,夜晚就休息,依照天氣時節而做,任何人要是刻意加強,期待透過外力控制時間表,也只可能會揠苗助長。

而當人們開始,把時間當作另一種存在的物質思考時,很自然的會把時間當作是一種資源,想要以最有效的方式運用。

書中用了人類學家霍爾對於時間的描述,「我們把時間想像為輸送帶,而每天、每星期、每一年…就像是輸送帶上的紙箱,如果我們想要感受到時間被妥善利用,當紙箱經過面前,我們就想要裝滿他。」看到這句話時,我彷彿看到眼前的輸送帶上,堆滿了各種裝到爆炸的紙箱,因為不想要浪費,所以不自覺地塞滿它。

而我忍不住問。而紙箱內的一切又是什麼呢?

我們擁有時間的那個「有」,不同於擁有皮夾裡的錢或腳上的鞋子。我們宣稱擁有時間,真正的意思是我們預期擁有。——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

我們是時間本身,而非時間的主人

書中讓我最有感觸的一點是: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掌握自己的時間,因為我們「就是時間」。好哲學的一句話,需要很深的思考。

我們常常錯誤地以為可以「控制」人生時間軸,把眼光定焦在「未來」的事上。
現在努力讀書,為了未來考上好大學;現在加班賺錢,為了將來退休後的好生活,投入無數精力去規劃和填滿每一天,卻忘了擁有現在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事。甚至連「休息」都變成了一種效率工具:為了將來更高效地工作而休息,結果我們從未真正體驗當下的樂趣。

而這正是第二次閱讀後,最深的啟發,我發現並不是在倡導懶散或逃避,而是在提醒我們不要讓生活變成一場無止境的「效率競賽」。與其追逐未來時間,不如學會與它共處,找到能享受現在,也能成就未來的方法。


認知人生時間的有限

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石頭跟玻璃罐的故事(在《與成功有約》中也有提到),將石頭的大小比喻事情的重要程度,而只要將重要順序排訂清楚,你的大、中、小石頭及沙石們終將能裝入罐中。 而在《人生4千個禮拜》書中,作者激進嘲諷的口吻說到,這根本就是一場騙局,因為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的大石頭過多,甚至根本來不急進到罐中。

雖然在看這一段落,被作者嘲諷的口吻給逗笑,但仔細一想的確如此,我們的生活就像滿出來的白沙灣,看著那沒有裝進去的砂石們,就會感到自己時間管理能力不足、效率不夠…等,接下來就是焦慮、壓力的開始。

作者說到,不用在費心神了,選擇放棄那些不重要的事吧,甚至不必在意順序的安排,因為我們「只選擇做最重要的事」。當我們開始知道時間是有限的,就要更有意識做出「要做與不做」的選擇,並且不要因為不做而感到焦慮或不安。

而有三原則,幫助我們,做最重要的選擇:

1. 先支付自己

做那些自己認為重要的事,不管當時還有多少大石頭在呼喚你,想辦法視而不見。對我來說,現在最重要的事,是每週的《讀蘇觀點》文章,我必須把這件事永遠往前排程,而其他看起來也很重要的事,例如電子報、社群經營…等,都先擺一旁,等先支付完後,有剩餘時間,再去進行其他的計畫。

2. 限制正在進行中的工作

同時間執行一堆計畫,當事情變得棘手、無聊、或疲憊時,就做轉換。雖然看起來好像所有事情都有些微進展,但事實上是所有事情都無法完成。 明確規定自己,同一時間能做的計畫數量,能夠確保把時間放在重要的事上,並且能被完成。切記,重點不是讓自己完成所有事,而是戒掉把事務擺在一旁的壞習慣。

3. 拒絕中等重要

巴菲特曾說過,想要成功,就先列出你想做的 25件事,選出其中 5件最重要的事。然後,盡全力「不做」剩下的 20件事。其實道理都相同,避免分精力跟時間在不夠重要的事上。


對於人生的提醒:我的 4個人生行動

雖然書中沒有提到很多關於行動跟方法的部分(畢竟他就是想要你什麼都不做),但我還把所看到的整理為可以執行的行為,來提醒自己,或許我的人生只有四千多個禮拜,在這些日子,要如何盡情享受,體驗生為人的美好。

If it’s not a hell yes, it’s a no

選擇說「不」,其實是很需要勇氣的。 而我認為「說不」不是讓你推卸責任,而是會讓我們更有責任感。因為我們更有意識地選擇那些Yes 。把這些責任背好,其他跟你的目標不相關的事,可以直接的說不。 例如說你沒有這麼喜歡的工作機會,你沒有這麼在意的關係,你沒有這麼有興趣的活動…

別太在意結果,單純為了做而做

這點跟《精進之道》所說的一樣,為了做某件事而快樂,而不是為了未來的成果,這點讓你把眼光更聚焦於現在。 就像我現在經營《讀蘇觀點》每週撰寫閱讀心得,不是為了給誰看到,或是一下子變得有名氣,而是期待能透過書寫鍛鍊我的思考邏輯,並學習將知識輸出的過程。若我專注在點閱率,應該就做不下去了,為了想寫而寫,在書寫中就能得到成就跟快樂。

很多事情都可以為了做而做,例如散步只是散步,並不是為了鍛煉或減重;讀書只是讀書,而不是為了立刻應用知識。我們需要學會享受這種單純的行動。

選擇定量生產力策略

給自己設限,固定的生產量。例如每天只完成三件事,或者工作一定時數後就要休息。而你完成了,就需要休息,不要想說,還有一些時間可以再多做些什麼。 這種策略能幫助我們正視時間的有限性,並更有效地運用每一刻,也會幫助我們舒緩工作中的焦慮感,因為若訂了一堆目標,但都沒有做完,或是還要加班執行,那只要看到任務清單就會不想要做,甚至是拖延症發作。

什麼都不做,也很美好

每天留出一段時間,刻意不安排任何事情。這種「刻意的無為」反而能讓我們感受到時間的豐盈,並重新找到與自己的連結。

我想到之前在寮國旅遊時,我會安排一個下午就躺在吊床上,看夕陽、享受微風,什麼都不做,這種感覺好美好,你可以專在感受這個世界,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這樣的生活出來。

當你享受著浪費的時間,那根本不算浪費


讀蘇觀點:四千個禮拜的有限人生,無限的可能

在這時間重讀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,真的很是時候。 其實這幾週,我又有點掉入效率陷阱中。因為12月有很多的活動,又給自己高產量的期待,每週要讀一本書、產出兩篇文章跟剪一集 podcast(歡迎大家收聽life . com 人生解鎖計畫),其實對我這個內容創作小白來說,負擔是越來越加重。

透過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,讓我重新思考了時間的意義,也提醒我更珍惜每一刻當下的美好。給自己一天的假,不去想產出,享受無為的快樂,這讓我又重新充了電。

我們一生約有四千個禮拜,其實這些書中觀念看似簡單,但要真正實踐,很需要勇氣去放下對效率的執念。如果你也正在尋找生活的新方向,不妨翻開這本書,或許它能為你帶來一點不同的視角。

你可以這樣開始

  1. 每天給自己一杯咖啡的時間(不喝咖啡可以喝茶),在這段時間就是自己的,停下來享受不作為的美好。
  2. 遇到選擇時先想 “hell yes, or nothing” 嘗試對不要的是事「說不」。

你也會有興趣的 5篇好文

《師父:那些我在課堂外學會的本事》閱讀心得:創業思維與經營的底層知識
《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》閱讀心得:找到人生的關鍵問題
業務技能中最重要的能力,3個要點提升「精準溝通」技巧

業務個人年度目標設定範例
銷售成功第一步——如何快速了解客戶需求?